在沒有科學儀器檢測地震數據的年代,
地方官員上呈的地震災害奏摺文就成了科學家眼中最珍貴的史料
我們也可以從君王批閱奏摺的回應看出為政者的治國理念
此次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所策劃的<儀震天下>特展就設計了一個互動展示區
讓觀展者坐上御座,批閱各地上奏的地震急報
沒當過皇帝不知道怎麼批奏章嗎?
沒關係,互動螢幕相當貼心的列好了參考批閱條文,皇帝只要動動手指點擊一個自認為英明的答案就可以了
就在觀者夙興夜昧,宵衣旰食,勤民聽政,閱覽完全部的奏章後
桌面會很有人性的送你一張考核證書
這樣還不過癮嗎?還可以到服務台申請免費借用宮廷服飾
穿上龍袍,坐上龍椅更有fu
特展中還展示了阿祖級的機械式地震儀,
這些可是從中央氣象局和各大學氣象科學系的倉庫中挖出來的寶貝
地震擺式電鐘,告訴科學家精確的震動開始時間,
這只鐘面上呈現的是1:47,記得這是什麼時間嗎?
跳拍不稀奇,測試跳震才有趣,一人跳沒感覺,一整個遊覽車的人齊跳那數據才可觀
左右輕搖面板,感應器馬上畫出震動當下的地震波,看看地震強度大小
其實地震社會學也是一門值得探討的學問
在1906年梅山地震中,死者1251人,傷者2433人,男女死傷比例44:56
這與日本國內的地震結果不同,究其原因是台灣仍有許多婦女有纏足的習俗
致使遇災行動不便逃生,日本政府遂宣導禁止纏足的政策
另外在地震中受損輕微的學校立刻成為災害庇護所和醫療中心
其實921災後學校所扮演的角色即是如此
1839-1862年間,台灣中南部連續發生四次規模6.5以上的強震
在廟宇重建和修復的過程中,也造就當地剪黏和交趾陶技術的興盛
震出廟尪仔 的一片天
重大災難後,常有熱心公益的藝人集合起來製作歌曲,振奮人心
其實早在日治時期1935年,台中新竹大地震後就有出版社印製<中部地震勸世歌>
以唸歌方式記載災難統計數字和震後景況流傳後世
全書以歌仔戲七字謠方式用台語吟唱
<我身騎白馬過三關,改換素衣回中原......>
台灣地區有些廟宇的牌匾,對聯或碑文,也會記載一些與地震有關的文字
例如清同治年間戴萬生反軍圍攻嘉義城三次不下
整城人心惶惶,擔心反軍破城造成生命財產損失
知府到城隍廟抽籤請示神明,籤詩如上圖
知府告知人民安心,有禍不城殃,請神坐鎮城樓上
幾日後發生強震,雖有民屋傾倒,但城牆完好,戴軍退兵
保持城內軍民全安,知府遂叩謝<至誠前知>牌匾一方
南亞海嘯和日本311海嘯讓世人看見地震災害的力量
其實在台灣也曾發生死傷慘重的海嘯
透過報紙的文字,我們讀到:1867年基隆地震,海水從基隆港傾洩而出,留下乾涸的基隆港
不到幾秒鐘,回頭的海浪淹沒了基隆,金包里等地區
淡水也遭受嚴重的災害,死傷幾百人
淡水之父--馬偕神父的日記也有記錄著基隆海嘯的文字:
幾年前雞籠聽到隆隆聲,港口的海水後退,女人和小孩高興的下港撿拾
露出的魚蝦和貝類,岸上的人們警告他們海水會再回來,趕快上岸
果然,不一會兒海浪真的回來了,有如千軍萬馬之勢
沖過了原先浪潮的邊界,淹沒岸邊的房屋,這是歷史上的大災難啊!
台灣地震史在1900年前缺乏儀器紀錄
但在<儀震天下>特展中,以地方奏摺,廟誌和石碑等資料
重建清朝時期當時地震的情況,
展場上國寶級的地震儀也讓人嘆為觀止
展品精彩又有趣,值得一看
留言列表